首页 女生 耽美百合 人生似匆匆过客

第5章耄耋之年

人生似匆匆过客 林墨杰 4718 2025-04-14 02:03

  "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依然普遍存在着百姓食不果腹的艰辛景象。在这片历经战火与动荡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尚未完全从苦难中挣脱出来。

  

一位诞生于1932年的智者老人,他的生命轨迹与中国的近代史紧密相连。那时,中国正深陷于暴乱与纷争的旋涡之中,外有列强侵扰,内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人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无疑充满了挑战与困苦。

  

然而,正是这样的岁月磨砺,铸就了老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品格。他亲眼见证了新中国如何从废墟中崛起,如何从动荡走向稳定,再从稳定迈向繁荣。他的生命,仿佛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记录着中国农村的沧桑巨变与人民的奋斗历程。

  

老人常常深情地回忆道:“在我们那个年代,食物稀缺得如同沙漠中的甘泉。那些被细心磨成细腻粉末的红薯,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主角。但即便是这样的珍品,也往往需要搭配着树皮一同熬煮,那树皮带着大地的苦涩,与红薯粉末的甘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独特风味。

  

而山野间那些原本只配作为猪食的猪草,对我们来说,却是如同珍馐美味般的存在。每当夕阳西下,我们便会结伴前往山间,小心翼翼地采摘那些嫩绿的猪草。在回家的路上,我们会满怀期待地讨论着今晚如何用这些猪草偷偷想办法做出一顿‘丰盛’的晚餐。

  

首发&:塔>-读小说

  

那时的我们,虽然食不果腹,但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那些用红薯粉与树皮熬成的粥,那些用猪草烹制的菜肴,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身体,反而更磨砺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学会了在逆境中坚持与奋斗。”

  

“我曾问老人:‘那时候,村里人就没有点自留地,种点啥留点啥的吗?’老人叹了口气,慢悠悠地说:以前是有地,但是很小后面开始吃公家饭了,家里种那点东西,全都得上交给大队,由他们统一分。咱们啊,就盼着家里多一个人能多分一口粮食,填饱肚子就行。

  

’”老人缓缓开口:甚至那个时候,计划生育如同一道铁律,牢牢地束缚着每一户人家的生育意愿。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是计划生育的标语和宣传画,政府广播、报纸日复一日地宣传着相关政策,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被这道无形的枷锁所限制,被告知最多只能孕育两个新生命。若是有人胆敢越雷池一步,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新生的孩子,就像是无根的浮萍,连在这世上立足的户口都无法落下,只能漂泊在无尽的黑暗与不确定之中。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悲哀啊!有些家庭为了超生,不惜背井离乡,成为“超生游击队”,在异地他乡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而有些家庭,则因为无法承受超生的后果,选择了非法堕胎,导致了一个个无辜生命的消逝。在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的年代,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达成人口控制的目标,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手段。其中,鼓励并有时近乎强制地推动女性采取节育措施,如安装节育环,成为了当时的一种常见做法。这种做法虽出于政策考量,却也在不经意间给不少家庭带来了心灵的负担与隐痛,留下了值得深思的历史痕迹。

  

我好奇地问道:“那现在为什么我看到很多家庭都有三个孩子呢?”

  

老人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对往昔岁月的感慨,他缓缓地说道:“你看到的这些三个孩子的家庭,他们背后的故事可都不简单。那时候,计划生育抓得紧,家里要是多生一个,那就是犯了‘大忌’。这最小的孩子,往往都是‘藏’在家里,偷偷摸摸地养大的。没有户口,就意味着分不到粮食,连上学都是个问题。咱们村里,有好几户人家,为了这个孩子,那是东躲西藏,提心吊胆地过了好几年。那时候的日子,真是比黄连还要苦啊。

  

老人时常会手持一份微微泛黄的报纸,安详地端坐在他亲手栽种、如今已苍老遒劲的柿子树下。阳光透过密集的树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为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温暖。

  

他缓缓地抬起头,目光温柔而深邃地掠过树梢,那眼神中既有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也有对自然生命的敬畏。随后,他轻轻地放下报纸,双手缓缓地抚上树干,动作轻柔而充满敬意,仿佛在与这位陪伴了他数十年的老朋友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手指在树干上缓缓摩挲,时而停顿,时而继续,每一次触碰都似乎在唤醒一段尘封的记忆。他的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那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宁静与满足,也是对生命坚韧与美好的深刻感悟。

  

我时常在心底泛起一阵温柔的困惑,不明白为何老人总是那么深情地依恋着那棵见证岁月流转的老树,甘愿在它的庇护下静默坐着,又或是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地平线,仿佛在那无边的遐想中,寻找着过往的足迹与未来的寄托。那份静默与凝视,总能触动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对生命、对时间的无尽思索中。

  

老人的腿脚似乎承载着岁月的沉重,每迈出一步都显得尤为艰难。他依靠着一张略显陈旧的小板凳,小心翼翼地拖动着步伐,仿佛每一步都是在与时光抗争,却又不失坚韧与执着。那缓慢而坚定的挪动,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生命的顽强。

  

我时常在不经意间,将目光投向那位静坐在岁月一隅的老人,他仿佛是时间的守望者,独自在树下或斑驳的门槛旁,一坐便是日升月落,整整一日的时光悄然流逝。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一缕温柔的阳光、一张古朴的旧板凳、漫过一个恬静悠长的白天。

  

老人偶或会强撑着羸弱的身躯,费力地穿梭于园圃之间,拔除那些肆虐的杂草。

  

时隔数月后的再次探访,那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已不复往昔。他身形消瘦,宛如风中残烛,双眼浑浊,仿佛承载着岁月的风霜,听力也微弱得几乎被世界遗忘。当我轻轻走近,老人用颤抖而微弱的声音说,他已能感知到生命之烛即将燃尽,每一刻都显得格外珍贵。这番话,如同秋风中飘零的落叶,让人不禁心生凄凉,却又感叹于生命的坚韧与岁月的无情。

  

老人对于我的再次沟通表现出了由衷的喜悦。那一刻,我才深切地意识到,仅仅数月未见,人居然消瘦得如此迅速,听力也大幅下降。我不得不提高嗓音,才能确保他能听清我的话语。

  

我提高嗓音,带着满腔关怀之情询问老人:“近来您的贵体可安康?”老人缓缓抬眸,目光仿佛穿越了岁月的迷雾,良久,终是认出了我的身影。他脸上绽放出一抹和煦的微笑,声音虽轻却满载沧桑:“如今这眼睛,已朦胧看不清东西了,也听不见声音了。

  

我稍稍提高了嗓音,带着一丝担忧与温柔,轻声问道:“您现在品尝食物时,还能感受到那份熟悉的美味与可口吗?”我的目光紧紧锁定在老人那张布满皱纹却依然慈祥的脸庞上。

  

老人微微皱眉,耳朵似乎努力捕捉着我的话语,他摇了摇头,有些无奈地笑道:“你说什么……我这耳朵,听不清了,你能再靠近些,重复一遍你的问题吗?”

  

我于是站起身,走到老人身旁,更加大声却又不失礼貌地问道:“我是说,您最近吃的东西,感觉味道还合您的心意吗?”我的语气中充满了关切与期待。

  

老人听后,缓缓地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感慨:“近来啊,我都是靠着那清淡的粥来度日,稍微干硬一点的饭菜,我都嚼不动了,已经成了我难以承受之重,只能望着它们叹息。”说着,他轻轻拍了拍身旁的小桌,仿佛那是他岁月的见证者。

  

我在一番寒暄过后告别了老人。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次日夜晚,当我再次探访老人的居所,他已虚弱地卧床不起。我安静地坐在客厅椅子上,耳畔清晰地捕捉到房间内传来的一阵阵沉重而艰难的呼吸声。那声音,就像是风箱在老旧的风车中缓缓拉动,带着一丝不屈与挣扎,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时间的无情。那声音,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意识到老人此刻正顽强地与时光抗争,每一刻的呼吸都凝聚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老人离去多日后,我缓缓走向了老人的后园他曾经所种下的树旁思索;人的生命就如同这一棵树,终将迎来其终结。就如树木经历四季更迭,最终叶落枝枯,人的生命也会在岁月的洗礼下,慢慢走向暮年。或许,正如树的最后落叶归根,人的生命也会在尽头回归尘土,但留下的,是那些深深的根痕,是曾经的绿意盎然,是岁月无法磨灭的故事与记忆。

  

我也逐渐明白人的一生,恍若碧泉新生,双眸清澈,犹如晨露洗濯过的琉璃,映照出世间最初的纯真与美好。乳牙初萌,步履蹒跚学步,记忆则如薄雾轻笼的曦光,细腻温婉地铺展在岁月的画卷之上。稚嫩的脸庞逐渐失去丰盈,变得干瘪而枯燥,宛如秋日里凋零的叶片;黑发也悄然褪色,一根根化作银丝,最终在岁月的风霜中消逝无踪。当生命的旅程行至暮霭沉沉,双眼渐被风霜侵蚀,变得朦胧而深邃,仿佛承载着无尽的故事与沧桑;牙齿亦如秋日落叶,一片片凋零,带走了青春的铿锵与不羁;腿脚不再矫健,每一步都踏出了时光的涟漪与回响;记忆,则化作指尖流逝的细沙,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印记,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变得柔和而遥远。

  

生命,在宇宙那不息的轮回之中,仿若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哲学探讨。它不仅是物质形态的更迭与转化,更是灵魂与意识的绵延与升华,是对存在、消逝与重生之间微妙平衡的深刻体悟。在轮回的每一个节点上,生命以其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关于时间、空间与存在的永恒谜题,引人深思,启迪智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