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龟峰山横互于麻城县东,山势险峻,剑岭排空。
此地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古往今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逢上动乱年代,匪乱兵爽,首当其冲,贼匪往往潜伏于山谷林间,聚伙结寨,侵扰四乡,乃是黄州府第一大盗匪贼窝。
然而,赶上了升平朝年,国泰民安,盗贼匿迹,这龟峰山便又成了武林高手结识切磋,隐逸出没的荟萃人文、闻名三省的第一名山了。
清兵问定鼎中原,算来已近百年了。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四处风火烟尘荡然靖灭,龟峰山自又是一片升平景象。
康熙中期,这里曾经设了一所龟峰书院,兴学讲道,能人异士川流如云,文才辈出。
许多外省家学世子,饱经宿儒,甚至不辞负笼千里,慕名来此访道论学。
一时间,真是流泉淙淙,尽作抚瑶之曲,竹松沙沙,统是敲诗之声,这龟峰山俨然成立三省第一大学府。
龟峰山钟秀一方,自有它独特的景致,山上有黑白二龙井。
这两眼井井深无底,寒气四溢,常有七彩云气自井中细缊飘出,远远望去宛似二条游龙,故此得名。
每逢天旱,全县乡民必倾城上山祷雨于二龙井旁。
据附近乡亲们传说,每次诚信祈求,甚是灵验。
因此,人们都说这龟峰山的灵秀乃是二龙井所致。
说来也奇,十三年前,也就是康熙四十八年,二井突然无故自己崩塌。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时正值大旱,岭焦地坼,四乡村民依照旧例,纷纷杀牛屠猪上山祷雨。就连县太爷也顶着火毒的太阳打轿上山,于二龙井旁焚高香顶礼,杀黑狗沃血,那祈雨告神的自责状也不知焚化了多少。
甚至,就连那些僧道法士,如走马灯般走一个换一个。可即便如此,眼看过了五月十三,竟连是一滴磨刀雨也没落下。
这一日,乡民们正在井旁焚香祈雨,突然听得山下有人踏歌而来。
有龙矫矫,顿失其所。无安所居,周流天下。
龙饥乏食,号于山东。盍返于渊,安其壤土。
众人惊诧,把眼望去,只见一怪老头儿披发敞衣,一瘸一拐地自山下徜徉而来。
风吹鹑衣,翩然乱舞,腾腾欲仙。
虽然,老头儿看起来左倚右斜,但脚下所过之处,竟连一颗草也不倒,却似飘飞而过一般。其实,这乃是传说中草上飞的上乘轻功,寻常人又哪里识得?
那老头儿其歌其行,类乎神道。
当不,免有人议论道:“只怕是个有德道的仙人来助我们了吧!”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当时一些愚民村汉,早已拜倒在尘埃,口称:“仙人救命。”
那怪老头儿并未理会,只是自顾踏歌,一摇一晃地从众人面前飘然而过。
众人一阵惊疑,又不知是哪个粗通文墨的村学究犯了疑虑:“这怪老头儿的歌中分明唱到‘有龙矫矫……号于山东’,只怕是我们怠慢了二龙,使之流离失所,不安其居,饥号于途。这仙人莫不是来点化我们的吧。”
众人迷信,齐说有理。
便有人提议不妨去山的东坡找寻,歌中不是有“号于山东”之说吗?
于是,早有人起身去那东坡寻觅,找了半日,都没有发现任何灵异,却有人从东坡背回来了一老一少两个人。
二人由于饥渴,已是昏死过去了。
虽然没有什么结果,终是救人要紧。
于是,众人七手八脚将老少二人救醒,却不想奇迹,随之发生了。
当日下午,东南突然滚来大片乌云,顷刻之间,湿气四障,雷电交加,飘泼大雨倾盆而下。一连两日阴雨不止,如此,恰好救了旱情。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后来乡民们捐资重修了井壁,越发相信了二龙井的灵验。
至于,那个披发怪老头儿,迷信的乡民们纷纷传说他是罗浮山黄道人的弟子路过此山,怜悯众人,才收了那二龙回井,因此天降神雨。
这黄道人,据说是东晋人。当时葛洪修道罗浮山,炼丹仙去后,这黄道人捞得其鼎中余丹吞了,遂成就地仙,时时披发敞衣出行于罗浮山中。
为了铭记功德,乡民们又在一龙井旁立了一座小庙,庙中供塑着那披发狂老头儿的彩像。
从此,龟峰山又多了一方神灵。
但是,不久从官府中却传出了一条惊人的消息,有人认出了这个披发敞衣的怪老头儿,乃是朝廷缉捕的在逃钦犯。
据传,此人为了躲避朝廷追捕,披发佯装发狂,隐于罗浮山中,是个武艺高强的贼匪头子,而且有名有姓,说是叫吕元。
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迷信的乡民们怕官府毁了神庙,甚至曾自发地成群结伙到州衙前去请愿,这才保住了神庙。
读书人是不屑于苟同乡民的迷信及官府的舆论的,尽管那位传说中的狂老头儿确实是一身明朝装束,但这也没什么,清初冠服之制尚未严肃,僻野乡间更不必说了。
再说了,自来有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优不降的说法。也就是说:年长者、男丁、妓女等在服装上必须严格冠服满装,而相对地儿童、妇女、优伶则不必严格,并且生前必著满装衣冠,死后则可仍穿明装入棺。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再有一点,清朝士子的库服斓衫,则是沿袭前明无改的。所以,读书人衣冠明服,不足为奇,而且那狂老头儿所唱之歌,又是那般典雅承古。
因此,读书的人都认定此老头儿必是那种怀忧嫉世、隐逸山林的武林高手,由于耻于仕途,与凡夫浊世格格不入,故尔作出那疏狂的行径来。
而那场雨,不过是纯属是巧合罢了,这等人才是读书人的楷模。
总之,是人是仙,是贼是圣,众说不一。
就是那被众人救活的老少二人,其居止行径,在众人看来也是那样的高深莫测,神秘诡谲。
老少二人结声耕种于山号其居为“寒雨堂”,整日深居简出,很少与人接触。
那老者学识渊博,偶然曾到龟峰书院讲析五经,四座惊,响誉驰名遐迩,渐渐地,常常被邀请去书院讲学。
这董寒雨先生有时高兴,便不推辞,时而去那么个一两次,但与外人只是泛泛之交,绝不多说一句。
因此,远近都知这寒雨先生学问渊深,性格备,是个真正的学问之人。
但是又有人说,这老少二人还有泼天的武功。
首发&:塔>-读小说
传说,曾有樵夫亲眼看见二人飞树走壁,舞剑弄拳,看其行迹又似是踢空弄影的隐侠剑客。当然这种传说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但是,老少二人深居山中十余年,与世无争,并且从未有亲友来访,这一点使人们很是惊疑不解。
奈何世事多变,神人难卜。
这不,一大早,便有远方来客上山寻访寒雨先生了,而且还是一位老和尚。
这老僧身高八尺,红面虎目,晨风中黄色僧衣翩翩飘摆,显得神采奕奕,仙骨洒脱。
此时,正在向一位士子问路。
那书生听说是找寒雨先生的,很是惊奇:“大师找寒雨先生吗?”
说着上下仔细打量风尘仆仆的老僧一番。
“寒雨先生不是常来书院讲学的,或半个月一次,或一个月一来,也无定数,大师不妨去他舍下找找。”
老僧闻听踌躇片刻,看着那说话的书生问道:“请问寒雨先生居住何处?”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就在那里······”
说着,书生抬手遥指前方。
老僧循着书生手指的方向望去,但见峰峦起伏,云雾缭绕,不觉有些惊异。
“那里有一处九龙壁,寒雨堂就在其旁。”那书生接着说道。
老僧茫然地望着那云林深处,迟疑了一刻,才想起回谢书生。
转身一看,那书生早已向那竹径旁绿荫下温书去了。
于是,老僧抖撒精神,依着书生所指的方位,寻小径一步步地走去。
初夏清晨,露重沾衣,山谷林间瘴气尚未散尽,四处弥漫着湿鲜清新的花馥草爽的山雾。
晨熹初照,透过林上茂密的枝叶,映照在林间苔上幻起斑驳绚烂的光点。栖鸟乍醒,萦绕于花木树间,声声啼翠,使静谧的山谷显得更加幽深了。
老僧沿着草蹊荫径一路盘桓,陶然悠漫地一路走马观花,且走且看。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行了一程,前面闪出一条路来,虽然褊窄,却不似是樵子猎人随意践踩而成,显然经过人工的填修。
那老僧观延片刻,便循着这条路走了下去。
才出不远,猛然闻听前面有人高声喝道:“好!”
老僧一惊,止住了步,竖耳辨察。
一阵沉寂后,前面又传来了“啪!啪!”声响,似是投石问路的行径。
正自惊疑,那边人声又作:“唉!只怕是今日又要输了。”
老僧循声向前走了几十步。
“啪!啪!”又是一阵声响,清晰可辨,显然离得很近了。
老僧疾忙闪身立在一株大树后向那里窥望,就见前面不远处耸然兀立着一块大岩壁,壁上青藤繁茂。
远远望去,藤走蟒蛇,虬然展结,叶覆碧盛,油然绿鳞,宛如游龙翔壁一般,壁下一黑一白两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对坐而弈。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那白脸少年一身黄衫,书生模样,黑脸少年却是牛衣麻鞋,樵子光景。
两位少年默然沉冥,举子踌躇。那棋子时时敲在石棋盘上,发出悦耳的“啪!啪!”清音。
老僧心下暗道:“此山果然是福灵仙境,连樵子竟也通博弈之乐。”
想罢多时,闪身而出,才要上前招呼。
猛然间,那黑脸少年手一扬,“嗖~”地一道黑光倏然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