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末雄风

第十六章 归白马,劝颜良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11370 2025-04-14 01:25

  "

阳武城县衙前厅内。

  

春日正午暖融融的阳光洒在袁绍父子和赵旻身上,使他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愉快。

  

袁绍含笑对跪坐于其下首的赵旻道:“阿旻,我素闻你与公与有罅隙,此事可当真?”

  

赵旻抱拳道:“主公,确有其事!沮监军自视甚高,一向看不起我等粗鄙武人。”

  

此事无需遮掩,而且,赵旻不信袁绍对此事毫不知情。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袁绍呵呵一笑:“阿旻,你与公与皆为我之肱股,还是应化解龃龉为上!”

  

腹黑男再次抱拳,愤愤然道:“主公,沮监军一向轻视颜将军与旻,颜将军如何想旻不知,但旻与那沮授决不可能和解!还请主公三思!”

  

当主公的,不怕下属之间闹矛盾,最怕的是下属们一团和气。

  

腹黑男当然清楚这个道理。

  

袁绍叹道:“既如此,我便不再多劝,你万不可因此误大事!”

  

赵旻站起身深深一揖:“主公但请放心,旻决不会如沮授那老匹夫般因私废公!”

  

他准确揣摩到袁绍的心理。

  

袁绍果然故作不悦:“从文休得无礼!公与乃我之张良,你不可对其不敬!”

  

赵旻分明从袁绍眼底看到一丝笑意…

  

于是他继续演戏:“主公,旻谨受教。但旻决不愿归沮监军管束!若主公执意如此,旻情愿不做中郎将,仍做颜将军帐下司马,随颜将军为主公效力!”

  

首发&:塔>-读小说

  

袁绍长叹一声:“唉!此事就此作罢。阿旻,你且回白马城,为我防范程仲德、臧宣高偷袭青州及白马,让我无后顾之忧。”

  

赵旻领命后,试探问道:“主公,我等攻不攻濮阳城?若攻下濮阳城,白马城便易守而难攻。”

  

白马城距兖州东郡治所濮阳城,不过一百三十里,原为刘延驻守,白马城失后刘延被俘,如今濮阳由董昭据守。

  

董昭…属于典型的有才无德之人。其人才能不在程昱、刘晔之下,但其德行…不提也罢。

  

总之,赵旻有信心将濮阳拿下。

  

袁绍沉吟不语。

  

袁谭解释道:“大人,濮阳之地,处青、冀、兖三州之间,乃要冲也!”

  

袁绍“嗯”了一声后,复又看向赵旻。

  

“阿旻,你有几成把握?”

  

赵旻心中狂喜。

  

首发&:塔>-读小说

  

在他的计划当中,濮阳乃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环节。

  

若他能拿下濮阳,其正南、目前驻守陈留国的张绣便可以任他忽悠…咳咳,任他说服。

  

这也是他扯虎皮做大旗…咳咳,狐假虎威计划的第一步。

  

于是赵旻正色抱拳:“主公,旻有六成把握、兵不血刃拿下濮阳城!”

  

袁绍哂笑不已:“休得胡言!董公仁曾为我麾下旧臣,我深知其人之能,你焉能拿下濮阳?罢了,你且归去!除防备程仲德、臧宣高之外,也须提防董公仁攻打白马城!”

  

赵旻腹诽:瞅你这点儿出息!你懂不懂何谓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待老子偷摸拿下濮阳,吓不死你!

  

当然,这腹黑男表面毕恭毕敬地深深一揖:“旻谨领命!”

  

袁绍就喜欢赵旻这乖巧劲儿。

  

他含笑抱拳:“阿旻且去吧,安心听从颜将军军令,你尚年轻,休要急于立功。况且,待官渡大捷,我必有重赏!”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赵旻恭谨深揖后,躬身倒退而出。

  

袁绍捋着长髯目送其出门,眼中满是欣赏之意。

  

袁谭眼中精芒一闪而逝,嘴角噙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赵旻一路上沉着脸一言不发,点齐兵马后,便匆匆折返白马城。

  

他已在考虑,濮阳城应派何人驻守。

  

首选之人…当然是赵云。

  

然而…就淳于琼那点儿出息,他肯放人?

  

旋即他哑然失笑,这不就有现成人选嘛!

  

得,又到了考验我口才之时!

  

赵旻率着八千余大军,浩浩荡荡赶到八十里开外的白马城下时,已是次日清晨。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他沿途未派斥候,粮草辎重不存在…兵卒们都自带行军干粮。

  

因此,他这个行军速度算是中规中矩。

  

守城兵卒问都未问便打开了城门。

  

如此规模、衣甲旗帜鲜明、且无任何辎重粮草的大军,只能是友军。

  

何况大军阵前还有个铁甲白马、英姿飒爽的美赵郎。

  

绵延近十里的白马城,容纳一万五千余兵马绰绰有余。

  

颜良站在城头,摩挲着粗如钢针的胡须,看着这雄壮的大军,一张黑脸上带着无法遮掩的喜色。

  

将乃兵之胆,兵乃将之威。颜良在稳守白马城之余,心中也萌生出一些大胆的念头。

  

安顿好兵卒后,颜良拽着赵旻走进县衙,也就是如今的城主府。

  

“阿旻,你把这几次大战之经过,详细为我说一说!”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赵旻抱拳道:“叔父大人,先不提此事,若咱们有机会兵不血刃拿下濮阳,大人以为如何?”

  

颜良悚然一惊:“阿旻,濮阳乃绵延近三十里之大城,非白马这等小城可比!

  

据我所知,濮阳城内至少有五千守军,再加上民夫、青壮,可凑足万人。咱们这万余兵卒,焉能攻下彼坚城?”

  

赵旻暗笑:若正面强攻,自然毫无胜算。然而,谁要正面强攻了?

  

历史上,袁绍是输了官渡之战没错,但是…!

  

曹操收上来的那几大车投降信从何而来?

  

袁绍兵威如此之盛,且在旬日之间便连下白马、原武、阳武三城,随着此消息传开,曹操一方谁不战战兢兢?

  

除了我这穿越客,谁又能想到,一直被袁绍摁在地上用力摩擦的曹操,竟会是最后的胜者?

  

于是他笑着抱拳:“大人勿忧,孩儿可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如今驻守濮阳的董公仁投降!”

  

颜良满脸狐疑:“董公仁?此人智计不俗,颇精于政事,便是此人亲往长安,为曹贼迎回的天子,且其年龄与我相仿,你要如何说服此人?”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颜良这是在提醒赵旻:董昭不仅在曹操一方有迎王之功,能力颇为不俗,而且其人已年过不惑,你这黄口小儿不好忽悠他。

  

对董昭之能,赵旻非常清楚。

  

曹丕将董昭与张(张良)、陈(陈平)相提并论,因此其人能力绝对不逊于沮授、二荀。

  

那么问题来了。

  

如此大能,为何声名却不彰?

  

因为其人德行不足称!

  

其人与贾诩贾文和一样,都是利己主义者,只是其人未出毒计、只是暗戳戳地在背后搞事情而已。

  

赵旻就喜欢这种与他同款的腹黑之人,因为他知道这种人的诉求是什么。

  

因此,他抱拳笑道:“大人无须忧虑,孩儿自有办法!孩儿孤身行路,一旬内必归白马城。”

  

颜良吓了一大跳:“阿旻,万万不可!如今世道艰险,你孤身行路无异于自寻死路!”

  

首发&:塔>-读小说

  

赵旻一揖:“叔父大人且宽心,只需数十兵卒护卫,旻此行绝无危险!”

  

颜良见他心意已决,只好叹道:“既如此,我给你一队骑兵沿途护卫!你须谨记,一旬内必归!

  

一旬内你若未返,我便派出全部骑兵至濮阳接应你!若此事不成,你便不可再图谋濮阳!”

  

赵旻大喜,站起身复又一揖到地:“孩儿谢过叔父大人!”

  

颜良忙扶他起来,嗔道:“你这孩子忒也见外!事不宜迟,你速速动身吧!”

  

赵旻想起一事,抱拳道:“大人,一旬内或许有孩儿家中书信,盼大人多多留意。”

  

颜良笑着摆摆手:“你既称我为大人,我便应尽到尊长之责,你且放心便是!嫂嫂但有双鲤送抵,我必为你妥善保管。

  

此外,这一旬内若主公问起,我便说你在训练兵卒。”

  

他再次正色道:“阿旻,出门在外,诸事小心为上!叔父曾与那董公仁共事,其人奸滑无比,你切不可轻信之!”

  

赵旻抱拳:“旻谨遵大人教诲。”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作者题外话】:董昭原为袁绍幕僚,且曾深受袁绍器重。

  

其实《昭传》之中曲笔甚多,且时间跨度颇大。比较典型的案例便是它对董昭“去袁归曹”的细节语焉不详。

  

虽然《昭传》讳称传主脱离袁绍,乃是因为“受谗致罪”,但从董昭兄弟彼时的交往对象(张邈)推断,此言又似有隐喻。张邈既是兖州之乱的祸首,那么董昭改换门庭,当与此相关。

  

(张)邈与(袁)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董)昭。--《魏书董昭传》

  

另外从董昭归曹(196)之后的职官待遇来看,他长期被归入汉臣之列;真正进入司空幕府,已经晚在建安十二年(207)。可知董昭在曹操集团中长期不受信任,属于被待以客卿之礼的外来人士。

  

有鉴于此,董昭在建安中后期不顾廉耻,屡次向曹操进献篡汉之计,乃至被时论视作“佞人”,或许亦是自保图存之策。

  

(苏则)曰:“苏则之膝,非佞人(董昭)之枕也。”--《魏书董昭传》

  

董昭在袁绍阵营中的显赫地位咱们不谈。

  

只看他的一系列手腕便知,董昭与张邈类似,都是兖州豪右之士。

  

有鉴于此,袁绍入主冀州之后,旋召董昭入府,使之参与军政。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咱们详细谈谈,董昭为何要弃袁投曹。

  

《昭传》云:“昭弟(董)访,在张邈军中。邈与(袁)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董)昭。”以事件背景而论,此言当有隐喻。

  

张邈与袁绍、曹操有旧交,在洛阳时同为“奔走之友”,后又为酸枣联盟之盟友;因此董访在张邈军中,本不足怪。袁绍又为何会因此“致罪于董昭”?

  

(袁绍)又好游侠,与张孟卓(张邈)、何伯求(何颙)、吴子卿、许子远(许攸)、伍德瑜(伍琼)等皆为奔走之友。--《英雄记》

  

很明显,《昭传》所言实际是在隐喻兴平元年(西历194)的吕布、张邈之乱。唯有张邈祸乱兖州,与袁绍集团决裂,袁绍才会迁怒董昭兄弟。

  

按《吕布传》,张邈曾与曹操为死生之交,而袁绍后与邈有隙,屡使曹操杀邈。张邈“畏太祖终为(袁)绍击己,心不自安”,最终在兴平元年(194)勾结吕布、陈宫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

  

(袁)绍使太祖杀(张)邈,太祖不听……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魏书吕布传-附张邈传》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魏书程昱传》

  

彼时“袁、曹为一家”,自然要相互扶持。《程昱传》曾隐晦指出曹操向袁绍借兵平叛;《徐晃传》亦记载袁绍遣朱灵为曹操援军;陈琳《檄文》亦记载袁绍协助曹操镇抚兖州之事。可见袁、曹在对付张邈的问题上,乃是站在同一战线。

  

(董)昭说(张)杨曰:“袁、曹虽为一家……”--《魏书董昭传》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朱)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袁)绍所遣诸将各罢归……(朱灵)遂留不去。--《魏书徐晃传》

  

幕府(指袁绍)唯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指张邈、陈宫)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吕)布众破沮,拯其(曹操)死亡之患,复其方伯(兖州牧)之任。--《为袁绍檄豫州》

  

了解到上述背景,再回顾“昭弟(董)访,在张邈军中”,便能够品味到其中的深意。此言说的实际是董访参与了张邈集团的叛乱,其兄董昭因此遭到袁绍迁怒,被迫弃官出走。

  

董昭兄弟勾结张邈集团,原因不详;从时代背景推测,或许存在乡党因素。叛军首领张邈是东平寿张人、陈宫是东郡东武阳人,他们与董昭兄弟一样,皆是兖州出身。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也。--《魏书吕布传》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典略》

  

彼时曹操擅作威福,诛杀兖州名士边让,大失人心,“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董访率先依附张邈叛军,董昭之后受到袁绍迁怒,遂被迫流亡。

  

太祖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李善注引《魏志》

  

《昭传》记载,传主出走之后“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这是很明显的曲笔。因为按《魏略》,彼时的关中诸将已经封锁关隘,直至建安五年(200)才“关中始开”,因此董昭彼时(194-195)孤身西行,根本不可能见得到汉献帝。

  

(袁)绍受谗,将致罪于(董)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魏书董昭传》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建安五年,关中始开,(鲍)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魏略》

  

至于所谓的“为张杨所留”更是明显的回护之词。因为张杨“素与吕布善”,乃是兖州乱党的潜在同盟。二人同出并州(张杨云中人,吕布五原人),相互依托。张杨在曹操讨伐下邳时(198-199)又“出兵东市,遥为之(吕布)势”,亲密关系可见一斑。因此吕布祸乱兖州,张杨必有牵涉。

  

(张)杨素与吕布善。太祖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魏书张杨传》

  

(张)杨于是外许(郭)汜、(李)傕,内实保护(吕)布。--《英雄记》

  

另按《武帝纪》,曹操所举(兖州)孝廉魏种,在张邈之乱中一度弃曹而去,改投叛军;而曹操再度虏获魏种,竟是在“射犬”之中。

  

初,(曹)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魏)种。--《魏书武帝纪》

  

按《续汉书》,野王县有“射犬聚”,而河内野王,恰恰是张杨的治所。可知参与叛乱的兖州士人,在叛乱失败后大量流亡河内,托庇于张杨。董昭应亦在其中。

  

野王(县)有太行山,有射犬聚,有邘城。--《续汉书郡国志》

  

了解到上述背景,便会发现所谓的“(董)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根本是无稽之谈,此言说的实际是兴平二年(195)张邈兵败被杀,吕布东奔徐州,董昭、董访走投无路,被迫流亡河内,依附吕布旧交张杨,借以苟全性命。

  

太祖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吕)布东奔刘备……秋八月,围雍丘……十二月,雍丘溃,(张)超自杀。夷(张)邈三族。--《魏书武帝纪》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如此一来,便能解释得通,董昭为何劝说张杨放行曹操的使者,使赴长安朝贡,因为董昭想得到曹操的好感。

  

随后,随着董昭与曹操遥相呼应,最终其人助曹迎回天子,其人也得以依附曹操。

  

建安年间(196-220),曹操集团中实际存在两套班子,一套是汉廷官僚,另一套是曹氏幕府属员。

  

曹操的心腹在汉官身份之外,一般都“兼领司空府、丞相府事”,这些曹氏府属便是魏公国、魏王国中公卿、尚书的前身(如王修、毛玠等人)。至于立场摇摆或心向汉室者,则纯粹授予汉廷职务,不在曹操的军府中供职(如孔融、杨彪等人)。

  

更有甚者,郭嘉始终都是司空掾军师祭酒,也就是曹操私人首席军师。

  

也就是说,郭嘉根本不是汉臣。

  

(曹操)乃礼辟(王修)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魏书王修传》

  

太祖为司空丞相,(毛)玠尝为东曹掾……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魏书毛玠传》

  

举例而论,曹操称王后,夏侯惇认为“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在夏侯惇看来,担任“汉官”乃是对曹操的“不臣”行为,可见幕府属员与汉廷臣僚,虽然在名义上可以兼任,但实际乃是对立的两套系统。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夏侯)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王沈《魏书》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董昭虽归附曹操,但长期任汉臣,也就是说,其人根本不为曹操所信任。

  

所以,便宜赵旻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