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教育启蒙:创办乡村学堂
"
清晨,林家村的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新鲜泥土的芬芳,农田里传来阵阵农人的欢声笑语。然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林川却感到一种深深的隐忧。他坐在林家祠堂的长桌前,手边摊开的是一张手绘的村庄地图,另一侧是几本泛黄的书籍——《四书五经》和一些新式教育的教材。这是他筹划已久的一件大事:在家乡创办一所乡村学堂。
林川深知,家乡的振兴不仅仅靠纺织厂、商业布局和工业化建设,更需要思想和知识的力量。如果没有教育,无论是林家纺织厂还是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在日资渗透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知识是民众的武器,而教育是民族最牢固的基石。
当天上午,林川召集了几位族中长辈和地方的绅士们,召开了一场非正式会议。他站在祠堂中间,语气诚恳而坚定:“乡亲们,咱们林家村这几年有了纺织厂,有了新的耕作方法,但孩子们呢?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还在私塾里背诵着那些科举废除后失去实用性的课文,却不懂得如何用学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能再让他们困在旧时代的泥沼里了。”
听到林川的话,几位族老互相对视,既感慨又有些犹疑。村中的朱老爹捋了捋花白的胡须,问道:“林川啊,你的意思是,建一个新式的学堂?可咱们村里,除了几个读过几年私塾的先生,哪来的先生教新东西?”
林川点头应道:“朱伯说得没错,师资是个问题。但咱们可以从外地请教书先生来,也可以挑选几个聪明的孩子送去县城或南京学习,学成后再回来教书。这事急不得,但一定要开个头。”
另一位年长的绅士王老爷附和道:“林少爷说得在理。没有学问,孩子们连自己能做什么都不知道。可办学堂的钱从哪儿来呢?现在建一座学堂,少说也得几十个大洋吧。”
林川早有准备,他微微一笑,从桌下取出一叠账簿。“王伯您放心,这笔钱我林家出一半。另外一半,我会发动林家纺织厂的员工和村里的乡绅们筹措。我相信,只要咱们目标一致,资金不是问题。”
众人闻言,再无异议。朱老爹最后拍了拍桌子,道:“好!既然林川你有这份心,我朱老头全力支持!老伴前些年积攒的几块银元,就拿来当学堂的第一笔捐款吧。”
事情敲定后,林川立刻投入到学堂的选址和规划中。他选中了村外的一片高地,那里地势平坦,靠近林家纺织厂,便于学生观察厂房运作,也方便村民接送孩子。学堂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既坚固又经济,整个规划包括教室、讲堂和一片小型的农作试验田。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林川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应该教孩子们如何应用知识改善生活。因此,他计划在课程中加入实用技能教学,比如耕作技术改良、纺织工艺基础,以及基本的商业算术。
在建筑施工的同时,林川通过南京的一位学者朋友联系了几位新式学堂的教师。这些教师大多年轻,充满热忱,对现代教育理念有深入的理解。林川亲自接待了他们,并带他们走遍林家村,让他们了解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孩子们的实际需要。一位叫张振声的年轻教师在考察后深有感触地说:“林老板,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地方,虽然贫穷,但每个人都充满对生活的期待。我一定尽力教好这些孩子,不辜负您的信任。”
与此同时,林川也开始动员村里的家庭,将孩子送到学堂来读书。然而,这并非易事。许多村民担心,读书会耽误孩子们干活,家里少了一双劳力的手,生活会更加艰难。林川不得不挨家挨户拜访,说服他们。
“张嫂,您家小柱子聪明得很,不让他读书可惜了啊!”林川站在一户农家的院子里,耐心地说道。张嫂拎着篮子,摇头叹气:“林少爷,我知道您是为我们好,可咱家这日子……真抽不出人来啊。”
林川微微一笑:“我明白,可您想过没有,小柱子要是读了书,以后就不只是种地,还能进纺织厂做账房先生,甚至去外头闯荡,比现在强多了。”
在林川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尝试把孩子送到学堂读书。这份信任来之不易,但却为乡村教育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随着第一批学生入学,乡村学堂终于迎来了它的开学典礼。林川站在简朴的讲堂前,面对几十张稚嫩却充满好奇的面孔,心中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他知道,这不仅是林家村历史上的一次突破,更是乡村教育启蒙的一盏明灯。
他环顾四周,目光坚定,缓缓说道:“今天,你们迈出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希望有一天,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让自己、让家乡、让国家变得更好。”
乡村学堂的第一堂课,是在一阵微风中开始的。简陋的教室里,孩子们坐在新做的木桌椅上,瞪着好奇的眼睛,注视着站在黑板前的年轻教师张振声。张老师穿着一身笔挺的中山装,神色温和,却带着几分威严。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求知向上”。
张振声放下粉笔,环视学生,语气坚定而缓慢:“孩子们,这四个字,是我今天要教给你们的第一课。‘求知’,是要学问;‘向上’,是做人。你们能坐在这里,是因为你们有机会去学习,去改变自己。记住,不论你们未来走到哪里,这四个字,永远不会过时。”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孩子们听得认真,有些不太懂,却隐约觉得这些话不同寻常。张老师的声音如同敲钟一般,久久回荡在教室里。坐在窗边的小柱子,怯生生地举起手问:“张先生,咱们上课就学这些‘向上’吗?那……读书写字呢?”
张振声笑了,弯腰摸了摸小柱子的头:“当然学!不过,读书写字只是基础,我们还要学更多的东西,比如数算,比如种田的新法子,比如纺织厂里是怎么运作的。还有,为什么你们读书可以让村子变得更好。”
孩子们一听,不禁睁大了眼睛。他们从未想过,读书还能和田地、工厂联系在一起。小柱子歪着脑袋,又忍不住问:“张先生,那我们学了以后,真的能像林少爷那样办厂吗?”
教室里一阵窃笑,但张振声却没笑。他郑重地点点头:“是的,你们之中也许有人能像林少爷一样改变村庄,甚至改变更多地方。但你们首先要努力学,才能做到。”他的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孩子们听了,个个挺直了腰板。
与此同时,林川并没有放松对学堂的关注。学堂不仅是他的心血,更是他对未来的期待。他深知,仅仅靠课程内容和师资的安排还远远不够。他要让这所学堂成为整个林家村的文化核心,成为村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鼓励家长们支持学堂,他特意举办了几场开放日活动,让村民们可以走进课堂,看看自己的孩子学了什么。一天下午,林川亲自站在讲堂外迎接来访的村民。他把每一位父母带到窗边,指着教室里那些正埋头书写的孩子们说:“看,这就是你们的孩子。他们学的不只是认字,还有算术,还有怎么改良农田。这些本事,将来能让他们摆脱苦日子。”
村民们虽然大字不识,但看到孩子们写字、画图,心中还是充满了欣慰。几位老人站在一旁,捋着胡须感叹:“林少爷这是为咱们村积德了。要是咱们年轻时也有这样的机会,哪还能一辈子只会种地?”
不仅如此,林川还试图让学堂与纺织厂形成互动。他专门设计了一个项目,让学堂的学生参观纺织厂,了解机器的原理和生产流程。张振声配合着林川的想法,在课堂上加入了一些简单的机械知识。他告诉学生们:“这些机器虽然复杂,但它们的原理是可以学会的。你们以后要是想进纺织厂,读书就能让你们掌握更多技能。”
这一举措,不仅让孩子们对读书产生了浓厚兴趣,也让许多家长意识到,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课堂,而在于如何与生活、与工作结合。这种“学以致用”的理念在民国时期的新式教育中并不多见,但林川的实践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然而,乡村学堂的存在并非毫无波折。一些地方士绅对林川的做法颇有微词,认为他花费巨资办学,纯属“书生气”。也有人私下议论:“林家这是在做什么?教孩子这些东西,将来还不得个个跑去城里?那村子不就没人了吗?”
首发&:塔>-读小说
这些质疑声很快传到林川耳朵里。他并未急于反驳,而是耐心等待时机,用事实说服这些人。他知道,教育是长远的事业,需要时间去证明它的价值。
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川邀请了一些对学堂持怀疑态度的绅士参加学堂举办的公开课。在这堂课上,张振声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题:“如果咱们村要开一片新的棉田,你们会怎么设计水渠,让灌溉更加方便?”
学生们分组讨论,有的画图,有的在纸上列出计算公式。虽然最终的答案尚显稚嫩,但整个过程让在场的绅士们感到震撼。有人低声说道:“这些孩子……才学了几个月,就已经懂得动脑筋解决问题了。”
林川趁势而上,微笑着对众人说:“诸位,这就是新式教育的力量。我们不只是教孩子读书,更是教他们用学识改变家乡。这些孩子,将来会成为村子的脊梁。”
渐渐地,质疑的声音减少了,支持乡村学堂的村民越来越多。林川深知,他迈出的这一步,不仅是在为家乡培养人才,更是在为整个国家的未来注入希望。学堂的钟声,开始在清晨的林家村中响彻,每一声都昭示着这个小村庄迈向新生的坚定脚步。
【作者题外话】:“求知向上”,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