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南宋小地主之我爹是秦桧

第八章 屯田官

  "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他明白,自己与林一飞之间,或许将永远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那是身份、地位、甚至是命运的鸿沟。但他也暗暗许下心愿,希望有朝一日,能以自己的方式,为这段血缘关系找到一丝慰藉与补偿。

  

另外一边,秦桧的“宝贝儿子”林一飞却忙于每天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努力进行着培育杂交水稻以及利用他生物学硕士的一些知识试着改良土壤之类的“伟大事业”。

  

在仙游的广袤田野上,六月的阳光温暖而明媚,江南的稻米是一年两熟,所以即便是夏日炎炎,林一飞也身着简朴的衣裳,脚踏泥土,双手沾满了自然的芬芳,全然不顾外界对他一个书生还来种地这事的种种非议与偏见。

  

林一飞的“试验田”位于一片相对偏远的地方,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成了梦想的起点。他深知,在这个时代,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而提高粮食产量、改良土壤质量,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如果能够培育出杂交水稻或者能够探索出在这个时代改良土壤的方法,那么也就不枉自己重生一次了,于是,他利用自己现代的生物学知识,开始了这时代应该是前无古人的尝试——培育杂交水稻和改良土壤。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尽管林一飞对每一粒种子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耐心,精心挑选、杂交配对,但自然界的规律并非轻易能被人力所左右。夏日的干旱、秋季的虫害,以及当时人们对杂交概念的无知与排斥,都成为了他前进路上的重重阻碍。

  

第一次尝试杂交水稻时,他满怀希望地将不同品种的稻穗进行人工授粉,期待着能诞生出更加高产、抗逆的新品种。

  

然而,当秋风渐起,稻田里却并未如林一飞所愿展现出丰收的景象。那些经过他精心杂交的稻穗,大多未能成功结出饱满的籽粒,有的甚至在生长过程中便枯萎凋零,被无情的自然淘汰。

  

他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寄予了他无数希望与梦想的试验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与挫败感。土壤改良的尝试同样遭遇了重重困难。林一飞尝试引入轮作、绿肥种植等现代农业理念,希望通过生物循环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

  

但在那个时代,这些做法被视为异端,林家上下甚至是仙游县的村民们都不理解甚至嘲笑他的行为,认为他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加之缺乏必要的农具和化肥支持,土壤改良的进展微乎其微,土地依旧贫瘠,难以支撑起更高的产量。

  

至于土壤改良,林一飞同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尝试引入绿肥作物、轮作休耕等现代农业理念,以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但在那个农耕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这些做法不仅未能迅速见效,反而因缺乏配套的灌溉和施肥技术,导致部分试验田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面对这个现实林一飞也只能无奈的选择放弃,他开始明白任何发明创造以及先进的东西都要适用于当时的生产力,否则就都是无用的,随着时间来到十月,他又开始把精力转移到了研究黑火药上。

  

另外一边,随着岁月的流转,秦桧在朝堂上的地位日益稳固,他的影响力如同春日里蔓延的藤蔓,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大宋的每一个角落。

  

赵构对这位精明强干、善于逢迎的臣子愈发器重,绍兴十二年九月,一道圣旨如春风般拂过临安城,加封秦桧为太师,并进封为魏国公,一时之间,荣耀与权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月,当朝廷再次颁布诏书,将秦、魏两国公的尊号赐予他时,这本应是举国同庆的喜事,却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朝堂之上,百官恭贺之声此起彼伏,秦桧面带微笑,举止得体,但那笑容背后,是深深的孤独与无奈。

  

夜深人静之时,秦桧再次踏入那间熟悉的书房,月光依旧皎洁,却照不亮他心中的阴霾。

  

“高官厚禄,又能如何?”秦桧喃喃自语,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无上的荣耀与权力,是用无数人的鲜血与牺牲换来的,就像他从来都没想过杀岳飞,可还是只能按照圣人的意思去做,做了以后他就再也不能回头,只能继续在圣人这条船上当掌舵人,不管他想当或者是不想当。

  

每当想到这里,他的内心便如刀绞般疼痛。他开始反思,自己追求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家族的荣耀?还是为了个人的野心?在权力的巅峰,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空虚,那些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如今看来却如同镜花水月,遥不可及。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两个继子虽然是他的外甥和子侄,可谁又能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要亲呢,自己就算是有再大的权力又能怎么样呢?于是,秦桧在心中暗暗发誓,他要在保证自己地位稳固的同时,尽可能地寻找机会去弥补对林一飞的亏欠,比如那些书生十年寒窗又进士及第才当的官,我秦桧的儿子便是生来就能做的。

  

第二天,也就是十月初五,秋高气爽,金菊满园,秦桧身着紫袍玉带,步入金碧辉煌的皇宫,每一步都显得沉稳而谨慎。宫墙之内,秋风似乎也带着几分肃穆,与宫外那熙熙攘攘、为生计奔波的尘世截然不同。

  

进入大殿,龙涎香袅袅升起,秦桧躬身行礼,言辞间尽显恭敬与谦卑。皇帝赵构坐在龙椅上,面容平和,眼神中却透露出不怒自威的气势,一脸正气的样子一直章示着他才是那个真龙天子。

  

一番例行的寒暄与阿谀奉承后,秦桧敏锐地察觉到今日赵构的心情似乎不错,这微妙的变化让他心中暗自盘算。

  

“陛下圣明,议和之后,天下日渐国泰民安,皆因圣人英明领导,臣实感欣慰。”秦桧言辞恳切,适时地抬高了皇帝,随后话锋一转,脸上洋溢着看似真诚的笑容,“臣有一事,欲为陛下分忧,也为我大宋基业更加稳固。”

  

赵构闻言,目光微动,示意秦桧继续说下去。秦桧见状,心中有了几分把握,便缓缓道来:“陛下,我朝虽与金人议和,然边疆之地仍时有不稳,粮食乃国之根本,屯田之事,实为重中之重。臣斗胆建议,于各地增设从九品屯田官,从历年落榜的学子或是当地有威望才学的士绅中择优者,专司农田开垦与水利兴修,既可增加粮食产量,又可安抚民心,显圣上天恩,实乃一举两得之策。”

  

赵构听后,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觉得秦桧此议非但有利于国家长远之计,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连年征战而带来的财政压力。于是,他微微点头,道:“国公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选贤任能,确保屯田之策得以顺利实施。”

  

秦桧闻言,心中大石落地,脸上更是堆满了笑意,连忙跪拜谢恩:“臣遵旨,定不负陛下厚望。”退出大殿时,他的心中已有了更深的盘算。

  

这增设屯田官之事,不仅是他向皇帝表忠心、稳固自己地位的一步棋,更是他心中那份对林一飞亏欠的微妙补偿——他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自己这唯一的骨血铺设一条更为顺畅的仕途之路,至少有了这个官职也可以保他一生衣食无忧。

  

回到府中,秦桧立即着手准备,精心挑选了一批既懂农事又善管理的官员候选名单,同时,他也暗中关注着那些有潜力的年轻书生,心中默默想着要让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自己在地方上的心腹和势力,而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儿子。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在权力的游戏中,他早就已经学会了如何在保持自己地位的同时,也能帮助他想要帮助的人。

  

果然次日清晨,这道圣旨便如春风般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这不仅是对秦桧建议的迅速响应,更是国家对于边疆安定与民生改善决心的彰显。旨意中明确,为强化农业生产,稳固国家根基,特允各州县增设屯田官一名,专责农田开发与水利建设,并强调选拔需秉持公正,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消息一出,朝野上下,无论是朝堂之上的重臣,还是地方州县的小吏,皆是一阵骚动。对于许多官员而言,这不仅是国家政策的调整,更是自家子弟仕途上的一次难得机遇。一时间,各种举荐信、自荐书如同雪花般纷飞至各级官府,甚至有人开始暗中活动,企图将自己的子嗣或亲信推上这看似不起眼却实则权重一时的屯田官之位。

  

然而,在这股暗流涌动的背后,也不乏清醒之士。他们深知,此职虽看似轻松,实则责任重大,需有些真才实学方能胜任,而非仅仅为了个人私利。

  

秦桧府中,更是热闹非凡,虽然这算是秦桧暗中为林一飞铺路,但表面上却更加谨慎,他深知若此事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更可能引火烧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